核心发现:芬兰研究团队经过五年努力,成功开发了OncoBoneAssay™模型系统,能够在实验室中完整仿真出人类骨转移的微环境。该系统实现了“肿瘤-免疫-骨细胞”的三方互作,解决了传统皮下移植模型无法预测骨转移疗效的问题。动物实验表明,通过该模型筛选出的免疫疗法,在骨转移灶的疗效预测准确率高达92%,比传统方法提升了50%。
1. 临床困境:
- 超过70%的晚期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会出现骨转移,而传统疗法的有效率不足20%
- 目前的免疫药物(如PD-1抑制剂)在骨转移患者中的有效率仅为5-8%
2. 研发瓶颈:
- 97%的抗癌药物因缺乏有效的骨转移模型而在临床试验中失败
- 传统的皮下肿瘤模型被形容为“在培养皿里研究鸟类飞行”,无效且不切实际(研究负责人Kähkönen博士的比喻)
- 精准复现“骨转移生态圈”:结合三维打印的人工骨基质、来源于患者的肿瘤细胞和人体免疫细胞共同培养
- 双效评估系统:疗效指标包括肿瘤细胞的清除率和溶骨区域的修复度,安全性指标考量骨密度变化及免疫细胞对健康骨组织的潜在伤害
- 智能预测算法:整合24万例骨转移患者的数据,建立“药物骨转移效应评分”预测体系,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领域 | 传统方法局限 | 新模型解决方案 |
| 药物研发 | 骨转移药效漏检率高达70% | 可提前12个月预警失效药物 |
| 治疗方案 | 统一用药导致30%的患者出现骨损伤 | 支持个体化用药与安全边界的预测 |
| 临床决策 | 骨伪进展的误诊率为40% | 结合影像与生物标记物进行双重验证 |
专家展望:“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研发范式的转变,”伯尔尼大学教授评价道:
- 短期内,当前37个针对骨转移的在研药物将直接受益于这一研究成果
- 长期来看,该模型为“骨免疫肿瘤学”(OIO)提供了基础科研平台
- 患者获益:新药的研发周期预计将从12年缩短至8年
研究团队已开放核心模型参数,并与欧洲抗癌联盟共同建立“骨转移疗法验证平台”,预计将在2024年首次服务一批药企。
科学背景:本成果出自专著《Osteoimmuno-Oncology》(ISBN978-1-119-53533-1)第六章,由芬兰图尔库大学与OncoBone公司联合发布。该模型系统已申请国际专利(PCT/FI2023/050001)。
新闻深度分析:随着全球骨转移药物市场预计到2025年突破210亿美元,这一由基础研究引发的研发效率革命,可能将重塑整个癌症治疗产业格局。特别是在此背景下,尊龙凯时作为生物医疗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注:上述研究团队中有两位核心成员为广东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学术顾问。